课程思政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微课视频(理工科组+文科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时事 英语 微课 课程思政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微课视频(理工科组+文科组)

课程思政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微课视频(理工科组+文科组)

2024-02-25 12: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孙婷婷(获浙江省第一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微课专项大赛理工组三等奖)

理学院

所授课程:大学物理

思政育人目标

学生掌握圆孔衍射的现象以及理论解释,能够通过圆孔衍射来理解光学仪器分辨率;通过圆孔衍射结合FAST射电望远镜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学习“天眼之父”南仁东先生勇于奉献的科学精神。

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引入:通过视频展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中国贵州省平塘县的“观天巨眼FAST”引入本节内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四个自信”。

教学展开:

1.图片展示圆孔夫朗禾费衍射,给出夫朗禾费衍射理论推导得出的衍射角公式。

2.理论分析光学仪器都可以看成是圆孔,都会发生圆孔衍射现象,因此光学仪器的分辨本领受到光的衍射现象的限制,导致分辨率下降。

3.作图分析两个光源通过透镜成像时的不同分辨情况,得出瑞利判据。分析图,得出两个物点(光源)恰好能够分辨时的最小分辨角。

4.提出光学仪器的分辨率的定义,即是最小分辨角的倒数。并给出分辨率与口径成正比,与波长成反比的特点。通过分辨率与口径有关提到天眼FAST的口径达到500米,因此分辨率非常高;通过分辨率与波长成反比有关分析电子显微镜的高分辨率的原因。

5.给出例题“求人眼的最小分辨角”,分析并计算。

教学总结:通过人眼的例题,总结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身边的一切事物,发现点点滴滴。体会观天巨眼背后的不易,缅怀南仁东先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以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特色与创新

1.课程目标中思政教育目标明确

根据大学物理的理论逻辑,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通过理论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四个自信”。

2.教学内容中思政教育内容丰富

物理学自身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内容;物理学史展现物理学感性的一面和创造的过程激发学生科学精神和创造激情;物理学应用与物理学前沿问题提炼出爱国主义、“四个自信”、世界观、价值观等思政灵魂和精神。

3.教学设计中思政教育与知识点契合度高

在教学设计中柔和又精准地将思政教育贯穿在物理知识的传授当中,从物理文明到现代科技;从物理学家到莘莘学子,无处不传递着积极向上的能量。

圆孔衍射

提高工程素养,做大国工匠

王淑琴

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所授课程:自动控制原理

思政育人目标

1.通过学习系统的准确性要求稳态误差尽可能小,引导学生意识到在工作中爱岗敬业,对本职工作的一丝不苟,才能高质量、创造性地完成工作,践行新时代工匠精神。

2.学生通过学习在保证系统稳定的情况下兼顾系统暂态性能和稳态误差的要求,培养大局观和抓主要矛盾的意识。

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引入:

1.回顾二阶系统阶跃响应曲线,回顾误差传递函数和干扰误差传递函数,系统的调整时间的确定与进入误差带相关,对比一阶系统和二阶系统的差异,对比两个传递函数的分母。

2.观看太钢集团的宽幅超薄精密不锈带钢(手撕钢)视频,分析从0.05mm到0.02mm技术提升的难度及实现途径。

教学展开:

3.给出误差的定义,输入信号误差传递函数,扰动误差传递函数,进行对比。

4.扰动信号作用不同位置的误差的计算,主要关注扰动信号是作用在积分环节的前后位置不同(引入思考:工程实践中哪些场合输入是阶跃信号,然后考虑扰动的影响)

教学总结:

1.课后讨论:结合第三章时域分析的三要素(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三种性能以“稳定”为基石,“稳定压倒一切”。

2.小组讨论:

如果开环增益增大会有什么影响?(对系统稳定性不利,但有时可以减小稳态误差,也可能加快系统响应),加入积分环节,(对稳定性不利,对消除稳态误差有利)。

目标达成检测:

1.通过学生计算推演的结论,检测学生掌握系统稳定误差的理解。

2.通过反复改变开环传递函数中的变量,培养学生对实际系统各种因素要通盘考虑,在保证稳定的情况下兼顾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要有大局观。

3.通过时事热点评述,学生将系统观、方法论运用到科研和学习中。

特色与创新

根据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自动控制原理以一流课程为标准,创新教学手段,强化教学设计,立德树人,有机融入思政元素。

1.规范课程大纲的思政要求内涵:结合课程知识点和目标,对每一章节的思政内容进行了梳理,结合章节理论扩展到相应的思政融合点。

2.教学方法改革:引入“融媒体”,讲好中国的大工程中的专业知识,推动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实践精神,实现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

3.教学模式调整:采用问题导向式学习模式,学生组成小组合作地完成项目,即促进学生把理论融入工程实践,又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品建筑之美,叹中国之变

李颖

中德工程师学院

所授课程:建筑构造

思政育人目标

通过中德两国住宅建筑设计差异对比,开阔视野,引申至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政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教学实施过程

1.教学导入

向学生展示德式二层住宅的典型建筑设计外观图和典型内部设计功能图,引发学生思考,教师阐述其建筑外观设计和内部功能设计的初衷与原因,引申到中国乡村住宅设计理念和室内设计智能化发展,对比展示中国美丽乡村的建筑图片,视觉观感对比加深学生对国家精准扶贫成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国家5G网络技术和高端电子科技快速进步的认同感。

2.提问引发思考

教师提出问题:城市楼房可以实现手机智能化,偏远山区也能实现互联网化吗?教师结合自身体验,在同样偏远的山区乡村,即使富裕的发达国家德国、美国也没有网络信号或信号微弱,无法打电话和接入互联网,而中国却可以做到深山峡谷里的乡村也有4G网络全覆盖,村民可以利用现代互联网文明脱贫致富。

这一伟大举措充分证明美国、加拿大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电信企业已经高度私有化,仅考虑经济价值,不会考虑在人群稀少地区建设电信网络。而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偏远地区人民和发达地区拥有同等通信权。这一举措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建立学生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特色与创新

1.思政设计针对性强

针对中德合作办学项目中学生未来将去德国留学的情况,提前让学生学习不同国家标准的设计规范,以达到具备中德两国要求的土木工程师培养目标;引入中国在脱贫攻坚、国家振兴道路上的伟大创新和成就,从建筑设计角度看待本国建筑风格的独特之处,增强政治认同和制度自信。

2.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实践

在建筑设计理论知识学习结束后,教师布置实际项目,学生进行建筑构造课程实践,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住宅设计知识,亲自对中德两国不同建筑标准进行归纳、总结、制图,培养严谨的建筑设计职业道德。

中德住宅建筑设计差异

文科组

非遗文创扶贫,坚定“四个自信”

郑林欣(获浙江省第一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微课专项大赛文科组二等奖)

艺术设计与服装学院

所授课程:非遗文创项目设计

学科:设计学

思政育人目标

1.通过四个高校非遗文创扶贫案例的讲解,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服务人民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通过三个地方政府文化扶贫案例的讲述,让学生体会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内容:

湖南大学设计学院在湖南花瑶乡开展的“新通道·花瑶花”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四川美术学院在重庆酉阳地区脱贫实践项目、中国美术学院的四川小凉山彝族传统工艺活化案例和我们团队在贵州黔东南地区开展的非遗文创品牌化助力东西部协作精准扶贫项目。四川阿坝州、广西百色和甘肃定西三个政府文化扶贫案例。

教学方法:

1.案例解析法:以湖南大学设计学院、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和我们团队的非遗文创扶贫项目为案例,解析田野考察、用户分析、创意设计、产品打样、体验数据收集、产品改进等环节,借此引出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的全流程,着重介绍针对文化元素提取和视觉符号转译的设计工具及创意方法。

2.实践教学法:邀请文创设计师和非遗手艺人进入课堂,在课程中插入主题讲座,让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紧密结合,配合学生的互动和答疑环节,形成开放、互动的学习氛围。

3.讨论教学法:结合实际案例,由教师启发思考,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动讨论,分析案例的流程和方法,思考、总结和归纳非遗文创在设计思维下的价值转化方式。

特色与创新

教学内容的高阶性。本课程将德育内容与专业内容充分融合,通过非遗文创设计实践与东西部扶贫协作结合;通过非遗扶贫案例解析引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大赛。其成果获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特等奖、国赛铜奖,并受到浙江、贵州媒体报道。

教学方式的创新性。本课程采用“多导师协同”法,让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紧密结合,在课堂建立“高校团队+非遗匠人+文创公司”的教学模式,非遗传承人、设计总监与校内导师协同指导学生,创设开放活跃有体验有趣味的学习环境。

非遗扶贫设计案例解析

树正确义利观,做现代儒商

孔祥来

经济与管理学院

所授课程: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和管理艺术

学科:应用经济学

思政育人目标

1.培养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经济管理思想资源,在学习和实践中自觉地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现代转化与创新,树立文化自信、文明自信和理论自信。

2.培养学生自觉地将“互利共赢”的儒商精神融合到现代经济管理实践去,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经营理念,形成造福社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教学实施过程

1.首先引导学生讨论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企业家,归结到“互利共赢”是儒商精神。传统“儒商”指那些信仰儒家的价值观,诚信经营,见利思义,注重合作,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又注重文化修养的成功商人。现代泛指诚信经营,依义取利,重视合作共赢,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成功企业家。无论传统儒商,还是现代儒商,其核心都是要诚信经营,依义取利,追求互利共赢。——展示师生讨论的画面,老师总结儒商的定义,可以卷轴缓缓展开的形式展示出来。

2.回顾中国历史上、尤其是明清时期,涌现了许多“依义取利”的大商人,他们创业垂统,实现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也为中国文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老师举例:比如以“博施济众”为理想的子贡,“富而好行其德”的范蠡,“仁能取予”的白圭,当然大家更熟悉的可能还能电视剧、现代小说中出现的徽商、晋商、闽商等形象。还有我们现代更感兴趣的宁波商帮,如到处捐建教学大楼、捐建公共设施的邵逸夫、包玉刚、曹光彪等。——教师展示这些重要儒商的精彩画面或影像资料。

3.企业家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培育企业家的现代儒商精神,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提问学生未来的创业意向,有多少人打算做企业家。嘱咐他们认真体会孔子的义利思想,自觉将依义取利的原则融入到自己的经营理念中,发扬“互利共赢”的儒商精神,在自己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实现与组织成员、与消费者、与供应商、与社会的互利共赢。——教师展示讨论的画面,最后以一个繁荣和谐的商业场景结束。

特色与创新

思政特色:立德育人,将继承和弘扬依义取利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资源融入教学全过程;服务学习,通过课程互动挖掘课程思政内涵,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反思总结,提升课程思政的实质内化成效。

思政创新:将中国古代经济管理思想的教学与培养学生树立“互利共赢”的经营理念,树立文化自信、文明自信和理论自信有效结合起来,以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思想资源的现代转化与创新,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者和接班人。

“互利共赢”的儒商精神

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讲好中国故事、浙江故事

张吉超

马克思主义学院

所授课程:政治经济学

学科:理论经济学

思政育人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贫困问题,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总结中国脱贫攻坚的巨大成就,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

教学实施过程

1.导入:全球约有7亿人处于极端贫困

贫困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而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是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提问:资本主义社会产生贫困的原因是什么?

2.理论: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积累会造成社会阶级的两极分化,一极是资本积累,伴随资本集聚和集中,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另外一极是产业后备军形成和扩大,社会财富创造者无产阶级逐渐贫困化。最终形成资本家的财富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积累的两极。

3.案例一:美国贫富差距现状

以电影中的片段和美国财富分配的数据图展示美国巨大的贫富差距。美国1917年至今的财富分配状况图显示,1963年10%的顶级富裕阶层,其家庭财富大约是中产家庭财富的6倍,而到2016年,该数据已经翻了一番,达到12倍。

4.课程思政切入:中国如何摆脱贫困?(案例二)

首先以图片和数据向学生展示中国脱贫攻坚的成果,作为曾经世界上贫困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我国在2020年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以电视剧《山海情》中的原型作为案例,向学生展示中国如何依靠党的领导、精准政策、苦干实干摆脱贫困。

结论:贫富差距是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是资本主义无法摆脱的顽疾,而中国脱贫攻坚的过程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特色与创新

创新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选取资本主义经济最新的热点问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作为教学案例,将知识点涉及的典型案例融入教学过程。通过经济现实的相关案例切入课程思政,引导学生反思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认清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持续低迷的原因,更加清楚地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人生理想。课程思政案例库包括资本主义的历史与现实案例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案例库、经济与社会案例库。自2018年开展本门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来,已经积累了近50个课程思政原创案例。

摆脱贫困的中国方案

用英语传播中国声音

连巧红

外国语学院

所授课程:大学英语

学科: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思政育人目标

1.建立本单元学习与国家数据化战略和数字化经济的关联,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数字化经济的政策和理念,了解我国数字化创新的成果,培养学生为在数据化大环境下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帮助学生了解数字化大环境下的个人与国家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强调技术不断变革的背景下坚持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的意识,重建个人目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教学实施过程

1.微课导入:本微课服务于《新目标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第七单元的导入活动部分。该单元主题为“Adapting to the Digital Era”。课堂导入环节中,以此微课为第一步骤,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并开展相应讨论与总结。从我国当前移动支付等普遍现状为导入,引出数字化生活给老百姓生活的变化话题。内容主要分为四个模块:a.移动设备与互联网覆盖率为数字化生活奠定基础;b.数字化生活对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多方面影响;c.数字化生活不仅是年轻人的福利,老年群体也成为数字化生活的受益者;d.数字化生活不仅限于城市,也对乡村生活产生正面影响。

2.话题讨论:话题任务1——在微课学习基础上,围绕单元主题Adapting to the Digital Era,结合China Daily中“Plan to end digital divide for elderly,Social workers help elderly adapt to digital life”等相关报道,了解老人在数字化时代所面临的难题,请学生思考如何帮助老人跨越数字化鸿沟(digital divide),适应数字化时代,引领学生进入思政学习语境。话题任务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government、enterprises、schools 三个角度出发展开讨论,分析如何缩小城市和偏远地区在线教育的差距。

特色与创新

特色:因事而化,坚持产出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和产出导向,通过“听、读”引导学生开展对书籍发展的深度学习,培养用英语完成“说、写、译”的产出任务。

因时而进,紧跟时代步伐。紧密联系国家数据化战略和数字化经济,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数字化经济的发展,了解我国数字化创新的最新成果。

创新:围绕单元主题,在吸收有益英语语言文化的基础上,有机融入中国元素,了解我国数字化经济社会的技术成果,学习国家数字化战略与政策,将个人进步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重建个人目标与发展计划,同时引导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

Digital Living in China

来源:浙科院教发中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